「雨王」是平埔族祈雨的法器。(南科考古館提供)
天候乾旱怎麼辦?南部平埔族的部落有一個「雨王」大法器,只要天乾時部落族人會請出雨王來祈雨,真可以解除乾旱!這是在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南科考古館「牽手平埔:台灣南部西拉雅族、馬卡道族、大武壠族文化特展」中一項很特殊的文物,特展以「牽手平埔」為主軸,南科考古館期盼藉平埔族群主體觀點彰顯其動能,讓大眾更了解平埔族群文化在台灣的重要地位。
南科考古館推出「台灣南部西拉雅族、馬卡道族、大武壠族文化特展」,以「牽手平埔」為主軸,展現西拉雅族、馬卡道族、大武壠族3個民族共同復振發揚自己的文化,呈現民族生命與活力綿延不絕的精神。南科考古館副研究員林建成指出,這次展60件文物,整體而言,平埔族群的遷徙於17、18世紀,屬於脫離原傳統領域的擴散。近代平埔族群積極推動文化復振,在生活中或文獻上找殘存的蛛絲馬跡,努力拼湊自己族群文化面貌。展期即日起至5月30日止
東部部落服飾文化復振。(南科考古館提供)
林建成進一步說明,首先是祭儀的恢復,另外也一一找回,包含信仰、歌謠、語言、建築與文物、服裝等突顯族群文化的要素。林建成也在展場指著一件相當華麗又有現代感的平埔族服飾表示,這件服飾是屬當代文物,因平埔族早年由南部遷徙到了東部地區,當代族人想要尋根到南部會親找過去的故事,據族人分享故事說,有族人作夢,祖靈指示要到史前博物館找他們祖先使用過或穿過的服飾來求證。
「沒想到他們真的找到,是屬東部平埔族的服飾,而這件服飾和南部其他傳統服飾大不同,雖然外面造型有所改變,但圖紋造型、色彩織線運用,都有族群融合的跡像。」林建成說,像是外形使用了阿美族的披肩,但上面圖紋有卑南的菱形圖形,及平埔族慣用的動物圖形巧妙運用一起。甚至去年找了台東卑南族織女,製作多件在祭祀中穿著。
有穿孔的龜殼,是遠古時代部落敲擊來召集族人的器皿。(南科考古館提供)
展場中「雨王」展品也受到重視,因為是祈雨的法器,讓人連想到台灣目前乾旱情況,是不是也該祈雨了,林建成表示,雨王是大冠鳩的化身,是森林中108 種鳥羽毛做成孔雀開屏的大型法器,每當乾旱發生,平埔族請出雨王祈雨,據說,雨王祈兩後,族人回到部落就天降甘霖了。林建成說,60件文物件件都有故事,值得大家來看展。
文化部長李永得也特地下南部參加開幕,現場看到一個帶有穿孔的龜殼,策展人陳俊男說明,這是考古館典藏的古物,是遠古時代部落敲擊來召集族人的器皿,李部長好奇問「龜殼可以敲出很大聲音?」史前館館長王長華指出,這是文獻中記載的,因不能亂敲而無法求証。
文化部長李永得(右)參觀「牽手平埔:臺灣南部西拉雅族、馬卡道族、大武壠族文化特展」。(南科考古館提供)
李永得說「文化多樣性是人類及地球永續生存非常重要的條件」,感謝平埔族群努力復振自己的文化及語言,充滿自信的展現自己族群文化之美,也造就了當代社會的文化多樣性。」。
南科考古館指出,無論在原居地或新故鄉生活,平埔族群壠灣南部西拉雅族、馬卡道族、大武壠族,可藉本次特展,充分表達3個族群所屬的每一個部落,正積極發展與突顯自己的文化。
「牽手平埔:台灣南部西拉雅族、馬卡道族、大武族文化特展」展期即日起至5月30日止。
Comments